产业资讯INDUSTRY

外媒:中国高铁进入世界市场 规划全球高铁王朝

发布时间:2014-11-05 浏览次数:2003

中国高铁企业频频在世界高铁市场中标或者达成意向,不仅亚洲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非洲的尼日利亚、南非,甚至连美国都考虑引入中国高铁。

据《韩国日报》11月4日报道,今年以来,中国高铁企业频频在世界高铁市场中标或者达成意向,不仅亚洲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非洲的尼日利亚、南非,甚至连美国都考虑引入中国高铁。

  “中国规划全球高铁王朝”,澳大利亚智库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旗下政治评论网站“The Interpreter”4日刊发以此为题的文章说,中国在铁路上的国际雄心大得惊人,中国的铁路公司正在墨西哥、塞尔维亚乃至津巴布韦等国积极活动。中国眼中真正的明珠则是从中国本土建设连接欧亚大陆乃至更广阔地区的高铁网络,覆盖莫斯科、伊斯坦布尔、新加坡乃至阿拉斯加。有些设想未必可行,不过高铁项目确实能扩大影响力,宣传科技实力。在日本用高铁令世界震惊50年后,中国想成为高铁技术的代表,就像瑞士是手表制造业代表一样。

  中国著名铁路专家王梦恕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铁有很多优势。首先我们有非常优秀的建设队伍,随时都能投入到建设中去。第二个优势是造价比发达国家便宜很多,国外建设高铁每公里成本为0.5亿美元,中国只要0.33亿美元。而且中国高铁建设工期短,速度甚至比发达国家快一倍以上。另外,中国往往交易灵活,不一定要钱,可以用资源交换。

  韩国《每日经济》11月3日称,中国正在实现高铁崛起,施工能力和价格竞争力等全球第一。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形容,第一条高铁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开通的京津城际铁路,仅6年过去,中国运行的高铁里程就超过1.1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50%。中国领导人经常利用外访亲自介绍和推销高铁也功不可没。目前,与中国签订高铁合作协议的国家超过30个。

中国铁建公告,北京时间4日凌晨,墨西哥通信和交通部宣布,中国铁建与中国南车及4家墨西哥本土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中标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高速铁路项目,合同金额约合270.16亿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我国高铁“走出去”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单花落墨西哥。在“墨西哥样本”树立后,我国高铁有望进一步加快出海步伐,多点开花。在近期一系列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进程中,“产业+资本”的输出形式被广泛采用。在此轮对外合作输出过程中,在海外具有成套设备输出及基建业务的公司有望成为“走出去”的“急先锋”。

  高铁出海第一单落地

  这个项目是我国在海外设计、承建并完全采用中国标准和装备的首条时速300公里高铁,高铁列车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均采用我国高铁成套技术。根据公告 ,项目线路全长210公里,设计时速300公里/小时,计划建设工期1210天,运营维护期1800天。

  据中国铁建总裁助理兼中国铁建国际集团董事长卓磊透露,为建设墨西哥首条高铁,2013年墨西哥就开始国际范围的公开招标。日本三菱、法国阿尔斯通、加拿大庞巴迪及德国西门子等跨国企业均表现出浓厚兴趣。由于项目从发标到截标时间只有两个月,这些企业都没能在规定时限内拿出标书。最终,中国铁建与中国南车及四家墨西哥本土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成为夺得这笔大单的“黑马”。

  “墨西哥比邻美国 。在海外取得良好运营经验后,这个项目将成为今后我国高铁”走出去“的样本。”一位铁路装备企业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同济大学轨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孙章认为,从单纯建设及装备出口,到建设、装备和标准整体输出,是本次高铁海外第一单最大看点,预示着我国高铁整体实力得到世界认可。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在这个项目落地后,我国高铁有望进一步加快出海步伐,多点开花。其中,俄罗斯高铁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洽谈之中,年底前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中国铁建承建的土耳其安伊高铁已于今年运营,目前采用的是西班牙提供的动车,近期将进行车辆增购招标;吉隆坡到新加坡的新马高铁已动工,预计明年夏天将进行车辆招标。(下转A02版)

  “产业+资本”模式隐现

  近期,在一系列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走出去”的过程中,这种“产业+资本”形式被广泛采用。

  去年底,阿根廷政府宣布,将从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购买总价为24.7亿美元的铁路设备,其中21亿美元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提供项目贷款融资,另外3.7亿美元通过阿根廷政府发行国债募集。在4月老挝总理访华期间,中国和老挝宣布启动两国政府间铁路合作协议,该项目预计将耗资70亿美元。据报道,中国进出口银行将为这一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在中国企业与东南亚(泰国 )、东欧签署的涵盖多行业领域的装备订单中,融资方式亦为由我国政策性银行提供项目贷款,外方企业借此采购中企设备。

  “我国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提供商业贷款,不足部分通过被投资国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用于购买我国技术设备及工程设计服务更新当地基础设施,支持当地企业制造业升级改造,在确保资金流动性的同时也能满足被投资国现实需求,可谓”双赢“。”中国金融学会理事赵昌辉认为。

  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 、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该行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将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业内人士指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成为我国资本输出战略性平台,“一带一路”是资本输出计划的战略载体,人民币国际化将助推中国“走出去”战略。

  谁是走出去急先锋

  在这个庞大的“走出去”计划中,哪些行业将成为“走出去”的“急先锋”?

  中证证券研究中心认为,产能输出将在未来数年内为我国诸多企业带来海量业务,特别是在海外具有成套设备输出及基建业务的公司将长期享受这一政策红利。

  中信证券分析师诸建芳认为,由于我国传统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和船舶等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具备一定技术、装备和规模优势,这些行业可成为本轮对外合作产能输出“领头羊”。

  他说,从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产业实际情况看,在传统行业中的纺织、鞋帽、汽车、机械行业,以及在新兴产业中的风电设备、多晶硅、光伏电池等具备向海外大规模转移产能的实力和客观条件。

  不过,在“走出去”过程中的风险不容忽视。赵昌辉表示,国内外投资环境的差异,所涉及利益相关方的不同考量,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我国企业“走出去”投资效率,这或许将在新一轮的“产能+资本”浪潮中表现得更明显。

  “这需我们的企业,在”走出去“前,务必充分调研不同国别的法律体系及各国技术和市场准入标准,对市场潜在风险进行充分预警。”他称。(